别让“爆款公式”成为舞剧创作的枷锁
发布日期:2025-09-16  浏览次数:20

郑孑一

近年来,国内舞剧市场迎来繁荣景象,一部部现象级作品引发观演热潮,让舞剧渐渐走出“小众艺术”的圈子。

作为融合视觉与听觉、传统与现代的综合艺术门类,舞剧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青睐。其创作繁荣的背后,离不开政策大力扶持、文旅融合发展、文化消费升级,这些亦成为舞剧市场发展的加速器。《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孔子》《李白》等作品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展现了舞剧艺术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

但与此同时,舞剧创作同质化的暗流正悄然涌动,需要业界予以重视。题材上,历史名人、神话传说、文学经典扎堆呈现,过度依赖经典IP导致题材重叠,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形式上,动辄搬出高科技舞美,加之国风美学的符号堆砌,甚至盖过了舞蹈本体语言的风头,本末倒置;叙事结构上,起承转合的传统线性叙事结构成为“安全牌”……“爆款公式”被反复套用,结果就是观众走进剧院,总有种似曾相识之感。

舞剧创作的同质化现象,反映了市场逻辑与艺术价值博弈下的路径依赖。市场规律决定了任何行业在刚兴盛时,由头部效应带动起一定的市场热度后,其他行为主体最安全快速的跟进方式就是效仿成功案例。因此,在创作层面上,随着不断复制成功的舞剧创作模式、刻意规避创新风险,“标准答案”挤占创新空间,创作者在题材选择和表现形式上也就渐趋保守。在出品、制作层面上,投资方追求回报最大化,倾向于投资已有成功案例验证的作品类型,从而加剧了市场的趋同化。此外,人才培养的单一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相同教育背景下的创作者难免形成相似的审美偏好和创作思路。

同质化作品过度供给带来的市场竞争并非真正繁荣,反而会减少作品的生存空间和生命周期。同质化倾向虽能在短时间内复制成功,但不利于舞剧艺术的长远发展,终将消减舞剧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力,加速观众的审美疲劳。

诚然,同质化是各个艺术门类在市场化过程中常见的阵痛,我们无需因噎废食,但要警惕“爆款公式”对舞剧创作活力的消解。传统文化仍需深耕,但不应成为唯一源泉;科技应助力艺术表达的延伸,而非目的本身。

创作者应保持艺术初心,深入生活,挖掘独特的创作视角,敢于并乐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出品、制作方应把眼光放得更长远,鼓励探索更多元的作品组合,而非一味追逐短期市场热点。舞剧评价体系也应更加立体,兼顾艺术价值、市场反馈与社会影响等方面,也可以设立鼓励创新创作的专项基金,为具有实验性的舞剧项目提供更多支持。

只有多方合力破局,构建鼓励创新、包容多元的创作生态,才能让舞剧“破圈”更加有迹可循。

来源:中国文化报

  按分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