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快餐”冲淡了舞台艺术的味道
发布日期:2025-09-02  浏览次数:14

清  筝

当下,短视频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手指轻轻一划,无数个精心剪辑的片段扑面而来,带来即时的视觉冲击和情感满足。这种高度碎片化、强视觉冲击的“快餐式”文化消费模式,逐渐重塑着观众的审美习惯,却也给舞台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舞台艺术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现场性”和“延时共鸣”。一场话剧、一曲舞蹈、一段戏曲,依赖的是演员与观众在同一时空下的情感共振,是情节逐渐推进、情绪层层积累所带来的深度体验。它要求观众投入整块时间、保持专注,愿意与作品一同呼吸和思考。而这,恰与短视频所培育的“即时满足”“快速切换”的观看习惯,形成鲜明对比。

现实情况是,一些观众习惯于高频强刺激的视觉片段,而对需要静心品味的现场演出渐感不耐烦。他们期待每分钟都“有爆点”,每处情节都“直奔主题”,否则便容易觉得索然无味。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舞台创作者也开始盲目追随这种“快节奏”。为让观众“看得爽”、愿意买票,他们开始刻意修改作品:一些作品中生硬加入网络段子,不论是否与剧情契合;舞剧过度依靠灯光特效,却疏于打磨动作编排;甚至传统戏曲中也删减经典唱段,只为“加快节奏”。这种迎合,看似聪明,实则削弱了舞台艺术最珍贵的独特魅力。

舞台艺术不该变成“只图一时爽”的东西,它有自己不能被替代的价值。跟短视频比,剧场里的体验是手机屏幕给不了的:演员真实地站在眼前,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都直接触动观众;现场的音乐、布景与氛围,共同构建出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这种“共处一场”的真实感,是任何短视频都无法比拟的。

因此,在这个即时快感盛行的时代,舞台艺术更应该坚守自己的阵地,既不盲目迎合,也不故步自封。

一方面,舞台艺术须坚守其“慢美学”的价值内核。它不是流水线产品,而是手工作业,讲究的是匠心、沉淀与感染力。创作者需回归扎实的剧本、精湛的表演和真诚的表达,而非被流量逻辑牵着鼻子走。同时,艺术机构也应主动开展观众培育,通过演前导赏、剧目导读、演后谈等形式,帮助观众建立正确的观赏预期,理解“慢下来”才能“进得去”。

另一方面,舞台艺术也可以善用短视频作为传播工具,而非被其牵引创作。目前,许多院团已开始借助短视频发布预告片、幕后花絮、精彩选段,有效实现了演出预热和观众引流。但需明确,短视频是窗口,而非舞台本身;是邀请函,而不是演出全部。最终的目标,始终是引导人们走出虚拟空间,走进实体剧场,获得那一份完整的、不可复制的现场体验。

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舞台艺术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坚持。它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仍有一些体验无法倍速播放,仍有一些情感值得细细品味。给舞台艺术一点时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坐下来好好看一场演出,慢慢品它的味道。

来源:中国文化报

  按分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