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届戏剧节尊重戏剧艺术创作规律,发扬“十年磨一戏”精神,鼓励持续打造,避免“狗熊掰棒子”现象。近年新创剧目和早年创作、经过不断完善提高的剧目均可入选,如京剧《齐白石》、舞剧《骑兵》等,自荣获国家级大奖以来,持续不断演出,边演边改、精益求精。7月下旬,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剧目提升会在温州召开,组织专家从剧本到舞台呈现等方面对42部剧目进行全方位打磨,力求这些剧目在本届戏剧节的舞台上呈现出最完美的艺术效果。在本届戏剧节期间,还将延续以往“一剧一评”的优良传统,举办剧目评论会,为各参演剧目把脉支招,助力今后的提升打磨。
本届戏剧节充分考虑题材的亲民性与大众性,扭转“唯奖项”倾向,改变投入大、演出少的情况,提倡多演出,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众多剧目改编自经典戏剧或文学作品,粤剧《程婴救孤》、潮剧《绣虎》、昆剧《世说新语》、越剧《我的大观园》、话剧《北上》、歌剧《原野》等以各具特色的戏剧艺术形式重现经典的永恒魅力;京剧《七侠五义》、婺剧《三打白骨精》、河北梆子《宝莲灯》以及木偶戏《高机与吴三春》等则取材于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或民间传说。这些作品历经长期市场检验与反复打磨,已成为成熟的戏剧精品,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本届戏剧节不“唯题材论”,对“主旋律”的理解更贴合艺术本质,一切表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作品都是“主旋律”。聚焦革命历史的话剧《前哨》《哈达铺的灯光》,书写凡人事迹的京剧《老阿姨》、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都以壮阔叙事和感人事迹传递理想信念;话剧《谁在敲门》在家庭琐事中探索人性幽微,黄梅戏《百鸟朝凤》借唢呐艺人的困境与坚守弘扬工匠精神,豫剧《秦豫情》以移民故事诠释人间温情……这些作品虽题材不同、视角各异,却都在以真诚的表达传递真善美,共同构成了“主旋律”的丰富光谱。
入选本届戏剧节的剧目题材类型多样,包括来自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戏曲、话剧、歌剧、滑稽戏、木偶剧等不同戏剧门类,推动构建良好的戏剧生态,完善戏剧版图,全面展现近年来我国戏剧艺术创作的优秀成果。在演出单位的构成上,既有文化系统剧团,也有高等院校演出团体;既有中直、省直剧院,也有市级、县级剧团,还有来自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戏曲板块涵盖20个剧种,既有京剧、昆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受众广泛的剧种,也包含一批承载地方文化基因的特色剧种。其中,湖南祁剧、山东柳子戏、满族新城戏、新疆曲子戏首次登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此外,本届戏剧节首次纳入木偶戏,丰富艺术呈现形式,吸引青少年群体走近戏剧。
本届戏剧节还将开设“中国剧协新时代戏剧英才培养工程——2025年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举办改进戏剧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戏剧评论人才,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为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还将举行“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戏剧)”颁奖仪式。
据悉,本届戏剧节最低票价50元,共计推出1万张惠民票。8月12日起,观众即可通过相关购票平台购买杭州30部剧目的演出票。8月中下旬,还将策划开展戏剧“快闪”、戏剧进校园等系列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