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霞
红色剧目以中国红色革命历史文化为背景,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独特的功能性,已成为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音乐学院在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剧本创作、舞台表演或专题研讨,强化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创演的红色剧目《江姐》(越剧选段)、《霞姑,霞姑》(原创诗画越剧)在不失传统越剧本色的基础上,对音乐创作手法和表演艺术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自剧目排演以来,通过生动的舞台呈现,学生不仅提升了艺术表现力,还在角色扮演中深刻体验了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全体师生都被革命先辈的斗争精神所感动、所鼓舞。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歌剧《江姐》(编剧阎肃,作曲羊鸣、姜春阳、金砂)于1964年9月在北京首演,该剧不仅讲述了“江姐”的革命者形象,更是对无数革命先辈的赞颂。该剧先后被改编成川剧(1964)、豫剧(1965)、越剧(1965)、沪剧(1965)、评剧(1977)、电影(1978)、电视剧(2009)、黄梅戏(2011)等形式。如川剧(高腔)中增添了成岗的行动线,加写了越狱斗争迎接解放的情节,并于1964年4月参加了重庆市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反响强烈。近年来,浙江音乐学院戏音演奏团排演的《江姐》(越剧选段)入选第四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活动,参加主奏乐器(越胡)演奏的一级演奏员胡山岗表示:“红色剧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让红色文化在更宽广的维度传播。”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件还指出:“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元素。”将红色文化与美育教学相结合,不仅是新时代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需要,更是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
2023年3月,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作品创作资助项目《霞姑,霞姑》(原创诗画越剧)音乐会版在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首演,该剧是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深度融合教学与实践的标志性成果。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师生多次参与该剧的演出实践(音乐会版、舞台版)。2024年10月,西湖天地与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合作,共同推出“璀璨巨星,礼赞中国”主题文艺汇演,演出紧扣红色电影与戏剧主题,以多元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艺术盛宴。浙江音乐学院图书馆李岚清馆收录了丰富的图书、影像资料,其中包括黑胶唱片、CVD光盘、磁带、器乐总谱。
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自1964年首演至今,演出场次累计已达4000余场,是中央芭蕾舞团经典保留剧目,享誉世界。作为中国芭蕾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红色娘子军》这部作品以“刚柔并济”的美学特质(柔美足尖与刚毅精神结合),证明了经典红色剧目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从1965年至今,该剧在杭州演出五次,曾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成为影响几代人的“芳华”。2020年,浙江音乐学院新年音乐会奏响音乐会组曲《红色娘子军》(吴强指挥);2021年6月,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举办了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分析论文征集评比活动,学生围绕《长征组曲》《红色娘子军》《红旗颂》等经典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创作思想展开分析和研究;2022年10月1日,音乐会《祖国颂》演出《红色娘子军》选段《序曲》《操练舞》等。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3年,浙江音乐学院开展了“信仰领航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思政课程优秀成果展演,该项目旨在进一步落实大思政课堂的教育教学。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学术研究与舞台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党史学习教育。
高等艺术院校是繁荣红色文艺的主力军,我们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追寻红色文化足迹。首先,学校要在校内外搭建好艺术实践平台,通过校院(团)、校地、校校等合作方式,推动艺术实践“双循环”,赋能学生的第二课课堂;其次,利用图书馆、红色档案馆、党建工作室、大师工作室、音乐厅等场所,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如红色文化讲堂、红色文艺演出、红色人物访谈、红色物品巡展等,充分发挥校内文化阵地的作用,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在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可与各级红色文化基地加强合作,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美育项目的协同共建、交叉学科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目标,达到以红色文化育人的目的。
红色剧目作为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创新,在传承革命精神、强化思想引领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红色剧目通过艺术化表达,既保留历史真实性,又增强时代感染力。未来,高校还需进一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结合技术手段拓展沉浸式体验场景,形成“创作-传播-教育”闭环生态。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