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院团改革的金华样板
发布日期:2024-01-05   访问量:1278

金华传媒记者 夏斌婷

 

    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婺剧不是历史最悠久的,不是覆盖面最广的,活力却是数一数二的。

    在当前不少国有文艺院团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难题、地方戏曲剧种处于“团散剧亡”的困境下,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在改革中前进、创新中发展,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演出场次保持在年均500场左右。在全国,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喜欢的人也越来越多,浙婺成为国内最活跃的文艺院团之一。

    浙婺人是如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是其改革发展的法宝。

wps1.jpg 

院团改革 让群众喜闻乐见

              2006118日,浙江婺剧团成立50周年时收到一封珍贵的贺信。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肯定浙婺推陈出新、焕发出旺盛生命力的同时,也提出殷切期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以弘扬主旋律为己任,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浙江特色,多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

    贺信里的每一句话都让浙婺院长王晓平振奋:对于浙婺,无论是找市长还是找市场,院团改革都是为了让群众喜闻乐见。

              1956年,原浙江省文化厅下文成立浙江婺剧团,一大批有才华和激情的文化青年来到金华,和部分有志戏剧改革的本地老艺人一起,开启了婺剧史上崭新的篇章。

              198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全国文艺院团拉开改革序幕。

              199812月,结合金华实际,金华市委、市政府任命新浙婺领导班子,采用全新的领导体制。班子由总经理、书记、艺术总监和若干副职组成,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这种变化绝不仅仅是几个称谓的改变,而是剧团管理体制脱胎换骨的全面转换,从领导职能、权限、工作方法、工作重点都发生了彻底改变。

    总经理负责制意味着其工作将从以往主要抓艺术生产,转到全面管理、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上来,将更多地考虑剧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实现人、财、物、资源的全面合理配置。而党组织书记则以搞好队伍管理、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等工作为主;艺术总监以其专业特长统筹业务生产;其他副职也各司其职,做好各自本职工作。

    事实证明,这样的改革创新是成功的。

    通过全市竞聘、群众投票、组织考察,王晓平凭借思路开阔、敢作敢为、社会活动能力和经营能力强,被金华市政府任命为总经理(后随着改革深入,又担任院长)。

    “为了赢得观众,试过把唱本改成流行歌曲,试过到年轻人扎堆的歌舞厅里唱婺剧……”刚当上浙婺总经理的王晓平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

wps2.jpg 

    据浙婺老一辈职工回忆,那时,和很多国有文艺院团一样,浙江婺剧团也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经历着“成长的烦恼”。市场经济下的流行文化百花齐放,传统戏曲的腔调显得格格不入。当时的剧团面对严重萎缩的演出市场,已经到了演员无戏可演、大量流失、职工工资医药费发放不足、办公楼停水停电、剧团背负着数十万元债务的重重困境。改革、转型的大潮中,院团年演出量一路下滑到不到30场,婺剧人着实煎熬。

wps3.jpg 

雅堂街浙江婺剧团旧址  陈少华/摄

    “要让婺剧到市场的大海里游泳。如果观众不想走进剧场,就把戏送到他们身边。”面对复排传统剧目投入困难的窘境,王晓平从市场出发,定下“从课本剧切入,靠戏台子留人”的破局决心。依靠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少量扶持资金,浙婺发挥中层干部力量,半个月内完成了课本剧的创排。课本剧得到各地学校的广泛好评,半年里演出多达70余场次,这在当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

    课本剧“续命”剧团,“首桶金”稳定人心。补发了演职员的工资后,王晓平乘胜追击,顺势推出儿童剧、传统剧等多种形式剧目,进一步抢占文化市场。为更好地抓牢市场诉求,王晓平发动演职员在演出间隙开展市场调研,将调研成果通过演出剧目选择、形象舞美设计、角色表演呈现等多个层面向市场进行反馈,收到良好效果。

wps4.jpg 

    与此同时,王晓平未曾忘记婺剧的农村基层市场。婺剧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与其追逐潮流,巩固培育农村市场是浙婺人更在行的。王晓平走到哪里都带着笔记本,一有空就往农村跑。村民们喜欢什么戏,什么角,什么功,一一记在本子上,都成了创排经典剧目的资源和依据。

    王晓平担任总经理(后为院长)20多年,始终将市场开拓与艺术生产并重。浙婺领导班子认识到传统戏在农村中的广阔市场,每年都会安排40%左右的人力和财力复排传统戏。2014年以来,基本保持每年复排三四台大戏、6个折子戏的规模。在承担大量主题创作演出的同时,浙婺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才是剧团的立身之本。

wps5.jpg 

    确实,这些剧目很快为婺剧找回观众的情感认同,农村市场回暖则滋养了浙婺的发展信心。

    改革后恢复送戏下乡第一年,浙婺演出百来场,清偿了往年拖欠的医药费和工资,迎来发展的新局面。

              20037月,“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成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一系列文件,在顶层设计上推动了文化行业发展。自此,婺剧迎来了春天。随着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等剧目增加,浙婺的演出场次不断增多。浙江省、金华市还于2006年先后成立省、市婺剧促进会,推动婺剧进校园、戏迷争霸赛等群众性活动,持续扩大婺剧的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繁荣婺剧市场。

场团合一 盘活“整盘棋”

    曾几何时,国内大多数艺术团体都以“院团分离”的形态存在。然而,剧场是艺术展示的舞台,剧团排练离不开剧场,剧场演出离不开剧团。因此,“场团合一”的新思路应运而生。

wps6.jpg 

位于三江交汇口的中国婺剧院  洪兵 /摄

              20138月,金华市委市政府斥资3.3亿元,在金华市区三江交汇的燕尾洲公园建成占地3.1万平方米的中国婺剧院,并全权交给浙婺负责管理,浙婺的团部也搬进了中国婺剧院。“场团合一”的政策让公共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发挥,“一枚棋子”盘活了“整盘棋”。

    场团一家,有利于剧院功能的充分利用,开展更多的公益宣传活动和惠民演出。从2013年年底起,中国婺剧院大剧场和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现为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合作开发金华的商业演出市场,由浙婺负责引进国内外优秀剧目的演出和日常管理,传媒集团负责推广宣传,每年接待中外艺术团体不同艺术形式商演数十场;小剧场与旅行社对接,每周末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演出婺剧经典剧目。通过演出宣传金华文化,推广地方戏曲,既为培养青年演职员提供更多舞台实践,又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助推婺剧事业发展。

wps7.jpg 

    为了更好地传承、宣传、推广婺剧,前些年,王晓平牵头谋划,创办中国婺剧博物馆。开馆至今,迎来一拨又一拨参观者。目前中国婺剧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共分为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辉煌的历程、后台与传承、斑斓的戏装、舞台与道具、关心与指导七大板块,主要介绍婺剧的起源,以及在500多年的漫长时光里,婺剧这一古老剧种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辉煌的。

wps8.jpg 

wps9.jpg 

    由此,浙婺形成了一院(团)一场一馆的综合管理模式,这在全国院团中也极为罕见。

    一边盯着市场,一边依靠政府,走进城市更走遍乡村,浙婺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敞亮。近年来,浙婺还在百忙之中派演员参加了电影《井冈山道路》、电视连续剧《红色浙西南》等的拍摄;著名演员陈美兰还参加了获金鹰奖的《虎踞钟山》的拍摄;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在金华市政府出资支持下,出品了婺剧电影《宫锦袍》,最近又在筹备婺剧电影《白蛇传》。

wps10.jpg 

    通过这样的手段,浙婺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尝试着戏曲院团新时期的发展道路,并由此步入广阔空间。

严抓团风 有戏更有礼

    良好的团风是剧团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前,有不少专业院团由于管理不当,导致剧团涣散、人心不齐,最终惨遭市场淘汰。据王晓平回忆,过去婺剧团下乡演出,演员们都是住在农户家里,老百姓对演员都非常客气,演出完毕会请演员喝酒,向演员送烟,以示感谢。久而久之,部分演员便开始自我膨胀,互相之间产生攀比心理,有的私下里向农户索要烟酒,甚至财物。为此,王晓平上任伊始,就将团风建设当作第一要务来抓,其中重点抓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禁烟。

wps11.jpg 

              20年前浙婺推行禁烟令,这在当时中国的文艺院团中肯定是独一份。和很多文艺院团一样,禁烟令在浙婺推行之初困难重重。但院团领导以身作则,令行禁止,甚至不惜与违规者解约,无烟院团在质疑声中硬是创下了,院团还以此为契机创下全国文明单位。

              20年后再说起这件事,浙婺党支部副书记严立新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小事’做好,就是大事。这件事不仅维护了消防安全、院团形象,团风也为之一振,还带来自信和归属感。”对外交流时,这件“小事”总会被认认真真地介绍一遍。好几次在国外演出,禁烟这个细节都成了“加分项”。

    除了“禁烟令”,浙婺还有“禁酒令”。

    时至今日,烟酒禁令如条件反射一般深入浙婺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内心,正所谓“人间无需烟酒气,唱念做打抚人心”。

    除了烟酒禁令,浙婺的团风建设还体现在其他多个方面。如当天没有演出的演员必须练功,每次演出转场,所有的领导和演职员必须一起参与拆台,“梅花奖”得主也会在食堂帮忙端盘子,离开演出场地和驻地必须把卫生打扫干净,所有道具、物品都有借有还,演职员每月都需参与志愿服务等。

    浙婺有戏更有礼。良好的团风也助力浙婺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打开良性循环新局面,使浙婺受邀的演出越来越多。比如已经预约了新一年演出的香港,还有海外的巴西、南非、坦桑尼亚、西班牙、安道尔、法国等。

用心关爱 浙婺是个大家庭

    浙婺党支部工作记录本中曾写道:管理的关键是抓住人的第一诉求,让刚性的制度和柔性的人文关怀双管齐下,方能举旗铸魂凝力。柔性的人文关怀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绝不是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这涉及政策、制度等方方面面。尺度拿捏也异常关键,稍有偏失,不仅人心散了,还会把院团推向进退两难的境地。

    浙婺的人文关怀是从“心”开始的。除了上级政策规定的员工福利待遇,浙婺还制定了相关辅助奖励政策。浙婺员工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无论困难大小,可以第一时间找领导,领导班子会在第一时间出面协助,及时解决演职员患病找医等难题。比如有多位武功演员,家在北方农村,院领导为照顾他们家庭团聚,想尽办法为他们父母、家属在金华联系安排工作,使他们能安心工作。

wps12.jpg 

    同在浙婺一家亲,领导用真心换真心。遇到演出旺季,不少退休多年的老同志都乐意无偿上台演出,以缓解浙婺演员团队的演出压力。

    浙婺的人文关怀可谓无微不至。就拿20年前的赛事获奖奖金分配来说,分配不好是矛盾的引爆点。一般的院团往往以榜首、榜眼、探花、龙套的次序,由多到少分配奖金。浙婺却“剑走偏锋”,提出了“倒行奖励法”:即龙套奖金最高,榜首奖金最低。“‘三鼎甲’的夺取与龙套演员的付出大有关系。若龙套演员状态不佳,整个团队的荣誉从何而来?”王晓平就曾当过多年龙套演员,对此深有感触,便有了这样特立独行的考核办法,“一方面保证了龙套演员的积极性,一方面让主角在表演时卸下了来自外界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团队的荣誉得到了最大保证”。现在,剧团进一步深化考核办法,积极探索出“贡献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将作用贡献、职称、工龄、演出场次、职务作为考核的五个方面。

    又比如,遇到贡献突出的龙套演员,像王为轩,勤奋刻苦,武技精湛,曾参演过多场重要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夸赞,却因年龄受限迟迟无法转正。浙婺领导多方争取,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将其破格转为正式编制,既肯定了他的付出,也激励了其他演员奋发进取。

wps13.jpg 

    在浙婺,类似这样的“奇思妙想”举不胜举,其核心还是在于团队的创新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实力与胆魄。种种方法促进了浙婺的凝聚力,让浙婺人在“出人出戏出精品”的道路上一马当先。

              20多年的改革之路,让浙婺从一支面临散伙的院团,跻身全国顶尖艺术院团行列。历史也再一次证明,真正适应时代发展和院团实际的改革模式,才是国有艺术院团的发展之道。

    如果将浙婺以演出为中心所收获的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成果加以分解,体现有十多:新剧目创作生产多,培养专业人才多,优秀剧目、优秀演员获奖多,婺剧进校园、进社区多,回报戏迷惠民演出多,参加全国性高规格的演出任务多,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多,参加央视演播多,赴兄弟省市“文化走亲”交流多,出访海外演出多。

    令人鼓舞的是,浙婺频频亮相中共中央春节团拜会、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等高规格舞台,至今已连续12年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派参加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欢乐春节”的演出,还频频受浙江省委省政府指派或商演等形式,相继出访五大洲50余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海外演出300余场,成为全国出访演出最多的地方戏剧院团,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民间“外交使团”。

    “根在农村、枝在城市、花开境外”,婺剧不但是金华乃至浙江的一张“金名片”,更成了许多外国观众心目中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形成了享誉戏剧界的“浙婺现象”。

    浙婺的改革精神,点亮了这个古老剧种的生命力。2021年,浙江省制定《关于推进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激发国有文艺院团创新创造活力。2022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浙婺样本”获评2021年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项目。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而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婺剧从岌岌可危到花开寰宇,所谓蝶变,正是如此。

 

(除署名外,浙婺供图)

编辑:邢少红

二审:曹晓恒

三审:杨准

来源:金华日报


 
 

 

 
  按分类浏览